Quantcast
Channel: 刘成渝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73

世界诗歌网“十二背后”诗歌擂台赛24首日冠军作品点评汇总

$
0
0
世界诗歌网“十二背后”诗歌擂台赛24首日冠军作品点评汇总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0年10月24日冠军作品:

积木

作者:公长

垒积木
非要玩到轰然倒塌

也许知道
将要添加的这一块
是前功尽弃的祸首

但谁也不愿意
在倾倒之前
停止追加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垒积木,我们每个人童年都玩过。公长能从这样简单的日常的童年经验中获得诗意,着实让人佩服。
诗作一开始,就说“非要玩到轰然倒塌”,一下抓住了读者的心。我们头脑里马上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
:小孩垒积木的手随着积木高度的增加在放慢节奏,之后每放上一块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积木似乎开
始出现倾斜,但添加的那只手始终不愿停止,高度依然在缓慢地攀升。虽然心里在想,这一块上去或许
就会倒塌,但他始终不愿意放弃对极限最大可能的探索。
    画面中,虽然积木最终是倒塌了,但在极限中实现的突破,追求卓越的精神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大概
就是“垒积木,非要玩到轰然倒塌”的奥秘,或许这也是诗人真正诗写的目的吧!
    当然这首诗还有许多种解读,我们不需要去推开每一扇门,可以留给读者去打开,给进入者更多的惊喜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0年11月2日冠军作品:

造个雪人

作者:石棉

造个雪人,造手和脚
白银的额头

造丝绸般光辉的皮肤
骨头洁白。造一阵风吹散头发

造眼睛
瞳孔里的波峰和裂痕

造胸口温热,体内大雪纷飞
造疲惫、忧伤,造一个完整的人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读这首诗,让我一下子想起顾城的那首《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
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石棉的《造个雪人》在这里表现的不是任性,甚至也不是想造一个童话
,它是警示,也是觉悟,更是现代人在寻找失去的自我。
    物化时代,人早已被物化,血液里奔涌的是物流,头脑里装着的是计算,身上散发的始终是铜臭的气息
。我们已经不是我们自己,我们已经被物质俘获,完全失去了自我。石棉就是在这样的时态下要“造个
雪人”,“造一个完整的人”,他要有“手和脚”、“银白的额头”“温热的胸口”,让“一阵风吹乱
头发”,让“体内大雪纷飞”, 甚至是“疲惫、忧伤”也要有。
    用雪去造一个完整的人是当下人心灵深处的呼喊。这是物化时代的可悲,也是物化时代的可喜。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0年11月11日冠军作品:

柿子树

作者:王化启

在胶东半岛,旷野里的一棵柿子树
举着一头乱蓬蓬的黄灯笼
试图点亮寒冷、孤寂的初冬时光

它的上方只剩下空旷的蓝天
它的枝干如同钙质流失殆尽的肋骨
一只落单的麻雀
轻易就压弯了其中的一根

灯笼一样橙黄的柿子
它们表面光洁,内心柔软怯懦
它们经历了风的疏离,雨的恩宠
如今,一棵步入中年的柿子树
是它们岌岌可危的依靠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进入这首诗需要有一定的人身阅历,特别是人到中年的人,只要看到诗人王化启这棵胶东半岛的“柿子
树”就会泪水涟涟,这不就是一位人到中年的人投影到大地上的身影?抑或就是一个中年人站在那里!
    你看“举着一头乱蓬蓬的黄灯笼/试图点亮寒冷、孤寂的初冬时光”、 “枝干如同钙质流失殆尽的肋骨
”,“ 一只落单的麻雀/轻易就压弯了其中的一根”,多像是对中年真实处境的写照啊!更要命的是最
后一段那些“经历了风的疏离,雨的恩宠”,“表面光洁、内心柔软怯懦”的“灯笼一样橙黄的柿子”
却是它的依靠。然而,这种依靠又是那么“岌岌可危的”,难以承受,实在让人心酸。
    我曾在《我的诗话》系列中写道“写作,其实就是发现。天地有大美。真正的写作,就是把目光伸入天
地之间去发现它,然后去其遮盖,顺其纹理,疏通阻隔,除却杂质,将其剥离出来。”这里我真正想要
说的就是,诗人王化启就具有那一双发现“大美”的慧眼,他轻松就将一棵“中年”的柿子树从纷繁复
杂的尘世剥离出来。这种高超的技艺是让人佩服和赞美的,也是我这次点评必须要说的。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0年10月15日冠军作品

童年

作者:北君

那时,天蓝得无所顾忌
苦菜花开得忘乎所以
布谷声声里,有我丢失的童年

一头老黄牛拉着木犁
在田垄上低头行走
一只山坡上吃草的羊
抬起头来,朝着家的方向
替我喊出:“妈——”
那时,年轻的父母相亲相爱
我们兄弟姐妹排列有序
从谷穗上跳下来
被父母一粒粒领回家门?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北君的《童年》就像李白的《静夜思》一样简单得不需要任何解释,人直接就会被那些“蓝天、苦菜花
、老黄牛、吃草的羊”击中,让你沉醉其间不能自拔。这大概就是冠军作品的理由,它不仅可以击中评
委,还可以击中任何即将置身在它面前的人,人与诗之间不会存在任何阻隔。
    但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用心灵去抚摸几下童年的那一片土地或山野,简单地把它看成是诗人在人生旅途
中的一次回望,那可能就辜负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苦心。往往越是简单的作品,越容易藏住作者不愿轻易
示人的秘密。北君的这首《童年》便是如此。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 “吃草的羊……替我喊出:妈——”,“我们兄弟姐妹排列有序/从谷穗上跳下来/被
父母一粒粒领回家门。?”羊就是“我”,“我”就是羊;兄弟姐妹就是谷穗,谷穗就是兄弟姐妹。这是
人与自然万物血浓于水的关系。然而,对于当下人来说,我们于自然走得太远,甚至是完全跳脱出来,
用工厂的巨齿啃食它,用每秒上亿次的计算机算计它,用无所不能的掘进机洞穿它,用昼夜不停的高速
追击它。我们已不再是那个“羊”能替“我”喊妈的人,也不是从谷穗上跳下来,被父母领回家的“兄
弟姐妹”了。诗人是在告戒、提醒、希望。诗作背后深藏的就是“人与自然血浓于水,天人合一”的思
想。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0年11月20日的冠军作品

醒来

作者:江南丰盈

我要靠近一个具体的词,信得过的掩体
比方说她们的身体,无不让我
从死寂的街道上获得一份春天的幻觉
与生活的悖论无关。亲近或者疏远
都是某一过程中夜的文献里弹出的哑剧

我向她们靠近。保持优雅。
词与词之间是否有蝴蝶效应?它的外延
是通向罗马的信函,还是动人的传说?
我的表情,可以蔓出五月的池塘,金属的快感
它的内蕴,足以为她们设置出一个浪漫的婚诞

时间是雕花的马鞍,驮远了追梦的年轮
我是马蹄涵养的守望,从人心的高坡上滚落的海的深长
我湿漉,每一段都扶稳一次尘埃的颤栗与彷徨
恰如现在,我把海递给一棵树,一朵花,一片叶
把忧伤唤醒。让欢乐起舞。

似乎是无言的结局。我的爱
总是在骤然的羞惭中解不开爱人的身体。灵魂
从光晕中跳出,像童年的蚂蚱举起了它的令牌
背脊上跑过挑着灯笼的江湖,它的暗香
随风而去,追踪叛逆的往事,这如歌的行板。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这首诗,是我参与点评以来读到的最让人惊喜的一首了。诗人独特的想象,打通现实物像阻隔出现的异
质特征的能力是一般诗人少有的。这种能力应该是有所作为的诗人具备的基本条件,但现实是我们许多
时候读到的诗作大多太过平庸,看到的都是诗人苍白无力的表达。
    解读这首诗,我必须找到“信得过的掩体”,“比方说她们的身体”这两句。为什么把“身体”作为“
掩体”呢?背后倒底隐藏了什么,诗作一路读下来,在密集繁复的意象表达中,你很快就会读到诗人想
要表达的东西。
    虽然这首诗可能会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的快感,但由于意象过于繁复,制造了一定的阅读障碍,不少读
者可能只会停留在诗的表层。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0年11月29日冠军:

乳房之诗

作者:水柔

曾经 你是碧波之上的莲花
那里藏着夜晚的琴匣
大海的汹涌和鸽子的鸣叫

曾经 你是含在
上帝口中的樱桃
里面装着天使的微笑 生命之源
时光之手 将你轻轻抚摸

后来 你变成口袋
空空 又空空

再后来 你成了枯叶蝶
不知什么时候
被秋风摘走一只
而另一只 悬于断崖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关于乳房这类题材的诗,并不陌生。早在“五四”时期,陈独秀就写过一首著名的乳房之诗,后来“下
半体”风行时,还成就了不少“著名诗人”。在诗坛混过一些日子的人,想必都比较清楚,不再一一赘
述。前些年,不少女诗人也加入到“乳房”写作之列,再次引发“乳房诗”热潮。对于这个时期写作的
乳房诗都因人而异 ,参差不齐,但正面评价多于负面。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女诗人将乳房这类题材的诗
作由原来的娱乐性写作提升到严肃的女性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诗人水柔这首《乳房之诗》,是沿着前些年女诗人写作的这个路子走的,是首严肃的女性生命思考之作
。整首诗是通过前后对比,由“碧波上的莲花”、“鸽子的鸣叫”、“上帝口中的樱桃”到“空空”的
口袋,甚至是“被秋风摘走一只,另一只悬于断崖”。一个女人的生命历程倒底经历了多少困苦,便跃
然纸上。读到最后留给读者的是满纸的疼痛和心酸。
如果这首诗能够跳出已有的经验,放在更大层面上去思考,去挖掘,或许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惊喜。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0年12月6日冠军:

邻居家的猫

作者:海明

通体白,盘据我半片炉台
虎的威严留存少许
像一张状纸

邻居拎着鱼,三顾
白猫终不抖动一下胡须
滴下悲伤、愤怒

新进一鼠,灭口与留存
主仆间,一座墙

看薄薄的白毛
看它的极简主义
无法让忧患 ,被窗外的风
擒去

天色微晚
我和鹦鹉,在各自的河流
摆渡

一个失重之夜
捆绑我和笼子里的羽翼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我经常遇到一些读者,说现在新诗越来越不好懂。许多人人叫好的作品,自己读起来却是云里雾里,不
知所云,即使有评论家经过一番长篇大论的解读,也是摸不着头脑。
    现代新诗,从创作角度来说,每一首诗,诗人都在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调动万物,打破客观物像之
间的各种禁锢,企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符合自己心象的语意系统。由于这种写作的极度个性化,不少读者
难以找到进入文本内核的切入点,这就是现在新诗难懂的根本所在。
    特别是现在一些深度意象写作,魔幻写作,超现实写作等超难度写作的诗人,他们就像高级的
魔术大师一样,随手抓起一把物象抛向空中,都能组成精美的图案。而这些图案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又
是不同图像。作为观众,只要选择好了观看的角度,找到了统领图案的核心,就会找到物象之间的内在
联系,魔术师组建的图像便呼之而出。
    海明这首《隔壁家的猫》倒底在写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进入诗歌文本的内核呢?这里我想说的
就是,我们必须找到开头一段最后的“像一张状纸”,这是统领全诗的句子。我们用“状纸”去打开进
入文本的大门,诗作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这首诗还可以对文字做一些精细的处理,做适当的裁剪,或许会更好。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0年12月23日冠军作品:

提灯的人

作者:蔚翠

黑夜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提灯的人
从那儿走来。而逐渐清晰起来的
事物,并不稳定

人在晃动
光也晃动
它们浮现出来的瞬间
那些轮廓,与我写出的
入世小文相似
既有惊鸿一现的激动
又有暗然而逝的决绝

不断显现的新词
和被吞没的、融入黑暗中的
片段和章节
被一阵风刮倒
提灯的人将手里的光线攥了攥
越过几个凹凸之物

两米之外,依然是
真实的虚无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前些年,网络上《提灯的人》同题写作,曾热闹过一阵子,也写出过一些不错的作品。
    蔚翠这首《提灯的人》写得很大胆,她敢于直接去描述一个提着灯的人在黑暗中行走的过程。这样的写
作冒有极大的风险,难以跳出人们日常的经验,作品很容易趋于平庸。但诗人有她不凡的手段,“那些
轮廓,与我写出的/入世小文相似/既有惊鸿一现的激动/又有暗然而逝的决绝”,将黑夜中灯光移动时不
断出现和消失的景象带入预设的象征体系,作品已不再是一首简单的写实诗,其诗意空间已被放大,在
无穷地拓展,这是值得点赞的。而这首诗,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两米之外,依然是/真实的虚无”。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1年1月9日日冠军

朋友老黑

作者:苏格拉底

老黑不读诗,却喜欢海子
尤其喜欢他
热血飞溅、惊世骇俗的结局
如果有一天心坠古井
老黑说,或者想象干涸如林边枯藤
我也会义无反顾
去拥抱
那条伸向远方的路......

铁轨静静地等了好多年,没有等来
老黑的消息
人们不知道他去了哪儿
在做什么

直到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
终有快递不期而至。那是一盘
老黑从某座冰峰留给大本营的传奇
通话喘息急促
断断续续地讲述了
老黑和一场雪崩的故事,还有
老黑胡茬上
冰渣断裂的声音

我翻来复去地听他从牙缝里
挤出来的
这句沙哑的淡定:今天可能
不回来吃罐头了
第一次感觉
泪水也能像融化的冰川,将我
满脸的沟壑
冲刷得干干净净

老黑很快乐
也很平静。老黑找到了
比海子
更加自由的归宿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在海子心中,铁轨是通往天堂的天梯。一心想作诗歌之王的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铺就的铁
轨上,攀上了诗歌的天国,坐上了他一心向往的诗歌王座。有人说,他是在自杀中完成了最纯粹的生命
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而我要说的是,他带上的《圣经》
、《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四本书,才是解读他为什么要沿着铁轨攀登天国的
密码。
   《朋友老黑》中老黑,一直向往海子那种“惊世骇俗的结局”,然而,“铁轨静静地等了好多
年”,也“没等来/老黑的消息”。老黑最终在一场“快乐”、“平静”的雪崩中,找到了他“更加自由
的归属”。
    这首诗,作者企图通过海子卧轨事件,在海子与老黑,老黑的“黑”与大雪的“白”,卧轨与
雪崩之间建立一种关系,实现诗意构建目标。然而,整首诗,我们难以找到它们之间的勾连与交代,感
觉作者在攀登这首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诗时,有些力不从心。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1年1月26日冠军作品:

如此

作者:天雪沉香

我想绕过这一场大火
佛的眼神,
有闪电,涂抹时光读出的名字

迎着更大的风寒声
上香,太阳举着光
画出通道
让土地上的目光伙同翅膀出逃

落叶确认家门
迷途的足,在空白处落款
它们还恋着我
如此,裸露的疤痕在大口大口吞着雪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简评:
   新诗走到现在,明显出现两个极端,实际是两个误区。一个明白无误,一览无余的口水诗,诗意全无。
这类诗,一说大家都很明白,不需要太多赘述。一个是晦涩难懂,不所云,看是高深莫测,实是故弄玄
虚。不少人趋之若鹜,尽相效仿,以为潮流。更有甚者,只是把一些毫不相干的物象采用强制手段将其
粘合在一起,制造出一堆毫无生命迹象的聚合物。这样不是通过建立一种内在联系的聚合,就好比一场
旧时代由父母包办的媒妁婚姻,强扭的瓜是不甜的。
   《如此》这首诗,企图通过一场“上香”,“绕过一场大火”,实际是想在“太阳举着光/画出通道”,
实现一次“伙同翅膀”的“出逃”,解决“迷途”问题,实现对“家门”的确认与回归,用“落款”见
证救赎。而“裸露的疤痕在大口大口吞着雪”依然是触目惊心。
    这首诗建立的物象之间的联系稍显生硬,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若稍加疏通,或许更好一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1年2月19日冠军作品:

他的遗憾

作者:王咏

明天要搬去养老院了
他已收拾好所有的东西
一支派克钢笔,一个紫砂杯,还有
一条艳丽的丝巾
天亮后,他摘下她的照片
把她曾微笑注视自己的日日夜夜,都装进
行李箱。最后
抚摸着墙上的钉子眼
他遗憾地说
对不起,只有它,陪了你这么多年
我却带不走了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爱情诗是极难写的,王咏却能另辟蹊径,写出新意,实在难得。
    诗人开篇“明天要搬去养老院了”让人心里一紧,一个孤独的老人即将走向更加孤独的境地的形象便跃
然纸上,但读者很快就会被他准备带走的“一支派克钢笔,一个紫砂壶”所吸引。这是一个懂得生活,
具有较高修为的老人,我们不必为他今后养老院的生活担忧,刚开始收紧的心松开了。紧接着“一条艳
丽的丝巾”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一个首爱情诗,果然“天亮后,他摘下她的照片/把她曾微笑注视自己的
日日夜夜,都装进/行李箱。”这已是非常精彩的句子了,然而,更让我震撼的是“最后/抚摸着墙上的
钉子眼/他遗憾地说/对不起,只有它,陪了你这么多年/我却带不走了/”。爱屋及乌,挂过她照片的“
钉子眼”都想带走,这是整首诗的泪点,他对她所有的爱全都装在那个“钉子眼”里。
    其实,我开始理解错了。这首诗写爱情只是表面,更多的是揭示当前社会老龄化的紧迫问题。诗人把爱
写得越深,越是体现了老人的孤独与无助。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1年3月8日冠军作品:

中国刀

作者:王之峰

我从不轻易抽刀
就算刀不停弹跳
我不外露
锋利,睡眠一样薄
我甩开膀子,走进风哨
一切看不见的东西
好似一把把刀
刀与血保持距离
才是好刀

我不是英雄
好的汉子,不轻易抽刀
不玷污刀
不向天空嚎叫

刀落入火
火自由燃烧
我从不轻易抽刀
刀沉默,沉默像刀
但请记住,刀,我有刀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读《中国刀》,我脑子里一下子跳出了《孙子兵法》。“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
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中《谋攻篇》开篇的句子便脱口而
出。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说,不经过战争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好的策略。《中国刀》大
概就是讲的这个意思。这里的刀,已不是简单的兵器,它体现的是中国人的战争观念、战争文化、战争
思想,是一部最简的兵书。所以,一把好刀,必须要“与血保持距离”,即使是“刀不停弹跳”,我也
要按住它“不外露”。当然这不是怯懦,不是退却,我必须铭记,这是“一把好刀”,我不能“玷污”
它,不能“向天空嚎叫”,但我时时刻刻都在提醒对方,“请记住,刀,我有刀”,我有一把出鞘就要
见血的“好刀”,最好知难而退,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实际上,诗人王之峰诗写的中国刀是用儒、道、释三种思想锻造的,它诠释的是中国儒、道、释三种文
化的精髓。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2021年3月25日冠军作品:

月亮雨

作者:疾风骤雨

这个夜晚注定无法入眠
注定有一场雨,因思念而起
然后滴落

蹲坐家乡的那棵老树首当其冲
渗漏斑驳的时光
让中秋月色以及凹陷的日子
在一个转角处,将夜浸透

我不再倒进一壶酒中
去掩饰什么,径直让月亮雨
灌入荒凉而又干瘪的心田
为无声的语言——润色

搬出身体所有可以收纳的
容器,盛装这种白
以便搭建渡口,用于还乡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古往今来,写月亮的诗可谓汗牛充栋。要想写出新意,确实不易。而诗人疾风骤雨把月亮写成雨,是
第一读到,确实给人耳目一新,沿着题目往下读。正像预想的那样,诗人是在怀乡。开篇诗人就说在中
秋这个无法入眠的夜晚,“注定有一场雨,因思念而起”。让“月亮雨”自然出场,水到渠成。
    接下来叫人惊讶的是,诗人用魔幻般的手法,将“蹲坐家乡的那棵老树”、 “渗漏斑驳的时光”、 “
中秋月色”、 “转角处”、“ 浸透”揉在一起,快速完成对承载思乡之情的“月亮雨”的制造,让人
眼花缭乱。
    中秋夜,作为一个身在异乡的人,酣畅淋漓沐一场“月亮雨”, 去完成“荒凉而又干瘪的心田”的
滋润,确实是一件无奈而又愉悦的事。诗作到此似乎已经完成构建,一首不错的诗便可以惊艳亮相了。
然而诗人却又突发奇想,要“搬出身体所有可以收纳的/容器”去“盛装”这些“月亮雨”,然后“搭建
渡头,用于还乡”,把思乡之情写到了极致,让人拍案叫绝。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4月10日冠军:


作者:江玉中

突然觉得,心空了。犹如一尾
被时间掏空内脏的鱼
抽搐的鱼尾,仿佛是一双人的脚
在岁月的长河里,失去了滑翔的动力

本不看好五月。二千多年前
有一个楚人最先觉悟——
大水汤汤……
本想做一尾自由自在的鱼
谁又能想到,反被无数张渔网层层包围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在这里鱼是一种自由的象征。在中国的文化里,鱼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先民的古陶上最先
就可以看到鱼的符号,千百年来鱼一直伴随着我们,形成了丰富的鱼文化,支撑着国人的精神世界。而
自由是鱼文化的重要组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宅深院或者民家小居,都爱在有限的空间开一
块塘,养一群游来游去的鱼。这大概就是人在凡尘对自由的一种向往或寄托吧!
    然而,江玉中的《鱼》,却是“掏空了内脏”,失去动力的鱼。这里实际是把人喻鱼了。虽然现在可以
像鱼一样获得了自由,但是时间、岁月已经杀死了你,只剩下作为鱼最后的“抽搐”,读来让人不寒而
栗,给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诗意得到了扩张。
    诗作最后一节写到“二千年前/有一个楚人”想作一尾“自由自在的鱼”,结果还是被“无数的渔网包围
”。这大概就是说追求自由的不易。但我感觉这首诗前后来得突然,最后升华也不够,缺少让人眼前一
亮的东西。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4月25日冠军:

堂屋
作者:半个我

我所见过的悲怆,莫过于
亲兄弟分家,拆掉一部分祖宅的房子

那一年拆房的是我的幺叔
他从右耳房开始,一直拆到小二间
父亲坐在檐坎上,沉默不语
每拆下一根椽木,就像从他身体上
活生生抽去一根肋骨
正要继续拆时,父亲突然站起来:
“再拆就是堂屋,我把它买了”

堂屋得以保存下来。每到祭祀日
父亲备好一桌饭菜
烧香蜡钱纸,请天地君亲师入席
吃力地屈下膝盖,三拜九叩。那一刻
仿佛列祖列宗又回到人世间活了一回
仿佛父亲不再是梧桐沟,那个孤独的孩子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在我们上一代,分家拆房是司空见惯的事。诗人能从拆房过程中发现诗意,确实慧眼独到。
    堂屋是宗族血亲时代的象征,父亲是对那个时代的维护和挽留者。诗作高妙地把父亲放置在拆房现场,眼睁睁地让他看到房屋一间间拆掉,木头一根根拆下来。父亲越是沉默不语,读者越是感到亲情撕裂的疼痛。最后,他以购买的方式让祖宅的堂屋保存了下来。这里的购买实际是父亲对物化时代金钱关系替代宗族血亲关系的控诉。
    诗作最后一段聚焦于保存下来的堂屋,讲述父亲每次祭祀,三叩九拜迎接列祖列宗的赤诚与孤独,让人震撼。特别是最后一句“孤独的孩子”,说明父亲对宗族血亲时代的维护和挽留,注定了他必定孤独,必定是个孩子,让人读来五味俱全,难以释怀。这也是这首诗的最大一个亮点。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5月8日冠军:

煤油灯

作者:宋世平

灯芯草没了,老式油灯还在
煤油供应是否紧张,已没人关心

那是一种能把黑暗洞穿的光
如我幼小心律浮动的光,夜深人静时
始终浮动着一个身影
一一窗纸,冷风,油灯,母亲被
针线串活了的一幅构图

灯影下赶制而成的温暖
都成了一流的稀世珍品
一一没有母亲不能完成的杰作
只有挑不明灯下黑暗

那个年代;它是一座灯塔
是母亲舞动生活的光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煤油灯,是农耕时代的必备物品。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都有着深刻的记忆。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推进,
煤油灯这个朝夕与人相伴的物品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怀念那个时代的精神寄托。 
诗人宋世平巧妙地把它与母亲联系起来,看到的是灯光洞穿黑暗,母亲穿针引线,舞动生活的画面。这
样的画面,对于现代人来说,是“温暖”的“一流的稀世珍品”。诗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有一股暖流在身上涌动。或许这就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吧!今天是母亲节!祝天
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蚯蚓
作者:东方风

一生俯下身子爬行
有人说它是个没骨头的东西

一生在土里耕耘
有人说它是个倔傲的东西

一生被截过几段记不清
有人说它是这世上最贱的东西

它都沉默不语
只要活着,什么评价都认

有人因病久治不愈
又想起它,并用作了药引子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蚯蚓,是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在泥土里的爬行动物。它“没骨头”,即使你将它“截成几段”,它也能活
下来。这是人们都知道的常识,然而诗人的认知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说不管世人如何评价,它都“沉
默不语”。就是这样一个“沉默不语”,“什么评论都认”,苟且活着不起眼的动物,却是一副“药引
子”,能够治“久治不愈”之病。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段,将诗意在最后时刻引爆,收到意想不到的
效果。
    诗人笔下的蚯蚓已不是简单的爬行动物,它已经被人格化。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
大众,平时不被人看重,忍辱负重地活着,关键时刻,才是“扫地僧”,才是扭转乾坤的人。最后我想
要强调的是“又想起”三个字对前面“评说”的批判和讽刺,才是诗人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是整首诗的
诗眼。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5月22日冠军:

凌晨三点的梦

作者:陈素文

返回原初。
流水丰沛的源之初
彼时。天地阔达,人间经络凸显
每一张虔诚的脸,神明住在每个人的心间

炊烟,土地,伐木的调子高亢且辽远
干净而挺拔的树,有人教我抱着木桩刻字水源汩汩而出,我记下熬粥的秘诀
民谣亲切,我重新记住了土布衫、瓦罐、竹器和幸福的粮仓

凌晨三点的梦
坐在时光流转的边缘
如我所愿。
万物倾吐欢愉。我亦倾吐欢愉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作为当代人来,“返回原初”是每个人的梦想。诗人陈素文用一首《凌晨三点的梦》便实现了这个目标
。诗人的梦里“天地宽阔”,“神明都住在每个人心间”。实在让人向往。第二段,诗人继续进一步刻
出“炊烟,土地,伐木的调子高亢且辽远”,感受“木桩上刻字水源汩汩而出”,在梦里“记下”已经
忘记的“煮粥”秘诀,“重新记住了土布衫,瓦罐,竹器和幸福的粮仓。”那些美好的事物。这样的梦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愿意长时间沉醉其中,不愿意醒来。这也是我点评这首诗不厌其烦去重复叙述
那些句子的原因。
    工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当我们在高速运转的机器下实现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心里总会时
不时想起过去的农耕文明的田园生活,去寻找那些已经模糊或者正在消失的记忆。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快
熟发展,梦想回到“原初”的想法更为强烈。就像一个人离家越远回家的心情就会越迫切。当然,历史
的车轮只有滚滚向前,谁也不可能真正回那个时代,只能在梦中去解决这个问题,这也许就是这首诗成
功的原因!
    让我们都在诗人的梦中,倾吐自己的欢愉,也听万物倾吐欢愉吧!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6月7日冠军:

替一棵草鸣不平
作者:陇上雪

自从甘沟河滩里栽种了花卉苗木
曾是这里原住居民的草
却成了多余的植物
被那些身穿黄色马甲的人
铲除
一一这天上午
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
没有人会去关心
长在苗木队列里的草
被手握铁锄的人围剿的过程
我看到了,并且
真切听到草们的叫喊和哭泣
因此,我的心灵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
悲伤与愤怒
甚至,我恍然意识到
有时,自己也遭遇过一棵草的厄运
仅仅是因为掌握权力之锄的人
对事情的认识出现偏差
或者,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
就让其实生命力更旺盛的草
失去立足之地,而在我看来
那些生了一副媚骨的花卉
不过是善于给这个世界
涂脂抹粉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读完这首诗,让我一下子想起诗人余秀华关于“提心吊胆的稗子”的那首诗。从诗作题目就可以看出,
诗人陇上雪的侧重点是“替一棵草鸣不平”,他的写作是正面直击的抒写,把余秀华的“提心吊胆”变
成了现实。
    诗中“原住民”成了“多余的植物”,眼睁睁“被穿黄色马甲的人铲除”。然而这样惨烈的场景,“却没有人会去关心”,“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只有诗人“我”发现了,听到了“草”被
围剿的“叫喊和哭泣”,联想到自己人生,感觉自己也曾遭遇过这样被“铲除”的厄运。然而在诗人的
眼里,“草”与“花卉苗木”区别,只是“掌握权力之锄的人/对事物认识出现的偏差”或者“立场不同
”。诗人也是在警示那些无视暴力的人,或许哪一天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草”被无情地“铲除”。
    最后,诗人直言,“那些生有一身媚骨的花卉/只不过是善于给这个世界/涂脂抹粉”。而真正有
生命力的草却无立足之地,让人不寒而栗。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6月7日冠军:

替一棵草鸣不平

作者:陇上雪

自从甘沟河滩里栽种了花卉苗木
曾是这里原住居民的草
却成了多余的植物
被那些身穿黄色马甲的人
铲除
一一这天上午
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
没有人会去关心
长在苗木队列里的草
被手握铁锄的人围剿的过程
我看到了,并且
真切听到草们的叫喊和哭泣
因此,我的心灵比别人承受了更多的
悲伤与愤怒
甚至,我恍然意识到
有时,自己也遭遇过一棵草的厄运
仅仅是因为掌握权力之锄的人
对事情的认识出现偏差
或者,因为他们的立场不同
就让其实生命力更旺盛的草
失去立足之地,而在我看来
那些生了一副媚骨的花卉
不过是善于给这个世界
涂脂抹粉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读完这首诗,让我一下子想起诗人余秀华关于“提心吊胆的稗子”的那首诗。从诗作题目就可以看出,
诗人陇上雪的侧重点是“替一棵草鸣不平”,他的写作是正面直击的抒写,把余秀华的“提心吊胆”变
成了现实。
    诗中“原住民”成了“多余的植物”,眼睁睁“被穿黄色马甲的人铲除”。然而这样惨烈的场景
,“却没有人会去关心”,“人们都在为各自的生活忙碌”。只有诗人“我”发现了,听到了“草”被
围剿的“叫喊和哭泣”,联想到自己人生,感觉自己也曾遭遇过这样被“铲除”的厄运。然而在诗人的
眼里,“草”与“花卉苗木”区别,只是“掌握权力之锄的人/对事物认识出现的偏差”或者“立场不同
”。诗人也是在警示那些无视暴力的人,或许哪一天也会成为别人眼里的“草”被无情地“铲除”。
    最后,诗人直言,“那些生有一身媚骨的花卉/只不过是善于给这个世界/涂脂抹粉”。而真正有
生命力的草却无立足之地,让人不寒而栗。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6月19日冠军:

荷花辞
作者:丹阳居士

荷花。田田十里,月光千顷
当是花瓣最玉质的外延

而当风不经意间呼出小名:莲花
长辫子村姑就消失在细径尽头
若果花儿丢失,只剩下莲字
世界便翻转,钟声便缠绕古寺

芙蕖。或许那些茂盛的野史
才更接近真实,接近一个人的字
韵律经水波的反射光芒轻灵
蜜蜂欢笑着从中采集到生命的香

菡萏,是身后的谥号。远远超出
古墓中残画一角含苞的典雅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荷花诗,不管是旧体诗,还是现代新诗,都有不少惊艳之作,要想写出新意着实有些难度。诗人丹阳居
士从荷花的不同名称切入,确实让人耳目一新。诗作开篇“月光千顷/当是花瓣最玉质的外延”
    就是佳句,把月光与荷花连在一起,营造一个唯美,宏大的气象,让人不得不惊叹诗人的想像力。紧接
着,诗人巧妙地用一个小名“莲花”,引入村姑。将花的凋零,说成是“长辫子村姑消失在细径的尽头
”,形象,生动,画面感十足,然后把倒悬的莲蓬比成悬挂的钟,进入一种禅的境界 ,构思奇绝。
第三段,诗人企图用“芙蓉”从野史的视觉来抵达荷花的真实,将诗境向纵深推进。最后自然
是高潮了。“菡萏/是身后的谥号/远远超出/古墓中残画一角含苞的典雅”。将“菡萏”比着“谥号”,
是再确切不过的了,让人不得不再次发出赞叹。
    总之,这首诗在阅读过程中总能给人惊喜不断,充分体现诗人的才情和能力。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7月19日冠军:

角落
作者:成小二

蜘蛛挂在屋檐下
有很多腿,从不去太远的地方
屋内的人也在忙着
在家的附近,在庄稼,菜地,鱼塘之间
在节令之间织网?????? 

那些土路和蛛丝一样细
路边挂满野花,浆果和粮食?????? 
被他走出了弹性
闪着光,并捕获默不作声的幸福

看上去有少许荒凉
但日子过得去,他总能把自己哄高兴

他喜欢看蜘蛛挂在屋檐下
星星粘在网上
荡漾的涟漪,有单曲循环的快乐
它占用很小的一块时间
并继承地球上,一小处自己能做主的地方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有很多腿”,却“不去远的地方”。一只蜘蛛挂在屋檐下,被诗人成小二的慧眼发现了。不能去
远方,有太多的制约,有客观因素,有主观因素。这里主要还是指客观条件的因素多些。诗人缓慢地把
镜头从屋檐上揺下来,进入室内的主人。并不断地把主人生活的环境与蜘蛛生存的蛛网叠加,反复地描
绘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将读者带人诗人表达的主体。
    随着诗人镜头的不断推进,主人全部的世界便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小小
角落有些单调有些荒凉,但那自得其乐能够将自己哄高兴,还能收获不作声的幸福,着时让人有些羡慕
。然而这应该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真正目的。
    诗人最后写到“它占用很小的一块时间/并继承地球上,一小处自己能做主的地方。”相信读到
这里,我们就会觉得自贱形秽,悲上心来。原来这个小小角落的主人,才是这个世界能够自己“做主”
的人,而我们这些奔忙在“角落”之外的人,都不是。这大概就是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的目的吧!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8月7日冠军:

铁的紫烟
/忠民

父亲是一炉不熄的火焰
风吹不熄 雨淋不熄
生命锻烧生命的铁
生命的铁垦荒、锄地、收割
把苦涩的日子串起一抹温情的暖色

小时候我的调皮
是一块顽劣的石头
父亲将我的顽劣视如铁矿
夹进火炉中锻烧
夹进去一次失望一次
父亲却不放弃。摇头之后
又继续投放进炉中

父亲生命的火焰忽然熄灭
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一片灰暗
那年我从辍学的作业里走出来
打开凝聚在生命中的火焰
一枚锻烧过的石头,发出铁的紫烟……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父亲用自己生命的火焰,将自己煅烧成一块生命的铁,完成了生命的升华,“把苦涩的日子串起一抹温
情的暖色”,过上了普通大众应有的日子。
    父亲也希望把儿子锻造成一块铁,然而,许多时候往往是事与愿违。“父亲将我的顽劣视如铁
矿/夹进火炉中锻烧/夹进去一次失望一次/父亲却不放弃。摇头之后/又继续投放进炉中”。诗人语言自
然朴实,准确传神,把一颗天下的父母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我却始终是一块“顽石”,让父亲在不断
的摇头中留下深深的“遗憾”。
    诗作最后,“我”用自己生命之火,将自己这块顽固不化的石头,烧出了铁的紫烟,来告慰父亲
,完成父亲的心愿是最大的亮点。同时也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我的人生我做主”。

“十二背后”杯中国诗歌擂台赛擂台赛2021年8月20日冠军:

回到,灵魂的村庄

作者:张林春

走进故乡,风有了家的味道
阳光里,有采不完的鲜花
摘不尽的野果,还有一季一季的庄稼
枝头,麻雀啄食夏日的诗句
土坡上,羊群嚼读村庄的情韵

爬上山,一眼看见对面洼
二叔家门梢的红喜字
把日子打扮的喜气洋洋
母亲把麦秸,编成金色的太阳
温暖在儿子们心上
父亲蹲在梯田,扶摸一条生活的藤蔓
目光沉醉于一个慈爱的早晨

凝视连绵起伏的高原
突然感觉,如花的岁月
所有的山都是父亲
所有的河都是母亲

中国诗歌擂台赛评论团评论员刘成渝简评:
    一个人,不管走多远,在他漫长的人生征途中,灵魂总是在不断地回归故乡的村庄。甚至是走得越远,
故乡反而是越来越清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会刻画在他的心里,牵动着他敏感的神经。
    与其说故乡是一个人一生的牵挂,是一个人灵魂的寄居地,不如说是一个人背着故乡在远行。诗人总是跟故乡那么的近,家乡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他看见“麻雀在枝头/啄食夏日的诗句/羊群在坡上嚼读村庄的情韵”,“二叔家的红喜字喜气洋洋”,母亲“把麦秸变成金色的太阳”,父亲“蹲在梯田,扶摸一条生活的藤蔓”。
    现代人,不管你有怎样的人生经历,穿了多么厚重的铠甲,只要读到这样的诗句,定会戳穿
哪些坚硬铁质的东西,进入柔软的部分,与你产生共鸣。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73

Trending Articles